[1]何毓蓉,张丹,宫阿都.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区的土壤退化与肥力重建[J].山地学报,2000,(06):526.
点击复制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区的土壤退化与肥力重建()
分享到:

《山地学报》[ISSN:1008-2186/CN:51-1516]

卷:
期数:
2000年06期
页码:
526
栏目:
山地学报
出版日期:
2000-12-28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何毓蓉;张丹;宫阿都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关键词:
退耕还林土壤退化肥力重建长江上游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战略举措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要模清该区土壤性状和退化问题 ,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土壤退化防治措施。尽快恢复生态 ,保护长江安全。以占该区面积最大的紫色土退化为例 ,提出了该区土壤退化特征、类型和发生现状。指出该区环境的脆弱性和人为干扰是土壤退化根本成因。建议 :( 1 )建立保护区全面封禁管护 ( 2 )构建网格生物篱保持水土增厚土层 ( 3)加强土壤碳氮物质循环强化培肥 ( 4)分带治土造林建立垄沟种植培肥体系等 ,以达到土壤肥力重建 ,取得退耕还林成效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何家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实践经验对后续产业发展的启示[J].山地学报,2012,(03):257.
 HE Jiali.Enlightenment from the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Qinba Mountainous Area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llowup Industry[J].Mountain Research,2012,(06):257.
[2]何毓蓉.我国南方山区土壤退化及其防治[J].山地学报,1996,(02):110.
[3]杨子生.滇东北山区土地垦殖指数与退耕还林规划[J].山地学报,1999,(S1):46.
[4]朱波,陈实,廖晓勇,等.陡坡耕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种农林复合模式[J].山地学报,2000,(01):37.
[5]查轩,黄少燕.植被破坏对黄土高原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1,(02):109.
[6]宫阿都,何毓蓉.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退化土壤的结构性与形成机制[J].山地学报,2001,(03):213.
[7]林波,刘庆,游翔,等.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2,(04):438.
[8]李世东,翟洪波.中国退耕还林综合区划[J].山地学报,2004,(05):513.
[9]朱波,罗怀良,杜海波,等.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规模与模式[J].山地学报,2004,(06):675.
[10]刘刚才,范建容,张建辉,等.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5,(02):209.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0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