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学报 /oa 川西云杉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1 森林立地类型的合理划分和立地质量的精准评价是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森林管理精细化的基础。然而当前研究在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研究方面存在区域性标准不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需结合区域特征开展进一步探索。本文以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数量化理论Ⅰ等方法开展云杉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土层厚度、海拔和坡向为影响云杉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 不同立地因子的组合将云杉人工林生长环境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组、18个立地类型。其中,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内现有云杉人工林的立地类型共有13类,主要分布于阳坡半阳坡的中土层(41~80 cm)高海拔(3200~4200 m)地区。(2)杂谷脑流域云杉人工林的立地质量以“良”和“中”两个等级为主,二者占比达93%。优质立地主要位于阳坡或半阳坡的薄土层(≤40 cm)中海拔(2400~3200 m)区域。(3)总体而言,云杉人工林立地质量普遍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林地生产力仍具有提升潜力。对于Ⅱ级林地,应以培育水源涵养林为主,兼顾森林碳汇功能; 对于Ⅲ级林地则应以培育水土保持林为主。本研究可为川西山地云杉人工林的健康经营与质量提升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751 764 3181651 李旭华,刘 涛,蔡 蕾,徐峥静茹,刘兴良,冯秋红<sup>*</sup> 福建城村汉城遗址城壕沉积记录的河流地貌过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2 环壕是古代聚落重要的功能性设施,其多利用天然河道并加以人工改造而形成,可以实现农业灌溉和军事防御等多重功能。城村汉城遗址是秦末汉初的闽越国城址,具有完备的环壕系统,为深入了解闽北地区秦汉时期人地关系演变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在遗址环壕的不同河段选取4个钻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测试和粒度分析,结合钻孔岩性和现代地貌特征,重建遗址环壕的水文沉积过程,并探讨闽越国城址建立前后水文环境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城村汉城环壕沉积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晚更新世晚期至末次冰盛期的沉积缓慢期(约50 ka BP~26 ka BP)、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早期的沉积间断期(约26 ka BP~12 ka BP)和全新世中晚期的沉积增强期(约12 ka BP~)。(2)西水门外侧的HC2钻孔记录了晚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变化(2.9 ka BP~0.6 ka BP)。这一变化反映了宫城兴建与废弃过程中,西水门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河流流量的调节作用; 宫城西门附近的HC3钻孔主要是早-中全新世的流水沉积(9.4 ka BP~3.8 ka BP),反映了晚全新世以来,即城村汉城兴废前后,HC3附近的河流水文过程由河流沉积为主转为河流侵蚀为主。(3)闽越国宫城存续期(202 BC~110 BC),基于天然河道改造修筑的环壕及其相关设施,是防范洪水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西水门的控制,可达到调节河流的目的。丰水期打开水门,使上游的水流通过环壕流入崇阳溪以泄洪; 平水期关闭水门,可使流水减少汇入环壕,以达到调节环壕水量的目的。本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古人类活动相关的环境演变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765 780 6502355 王子桉<sup>1a</sup>,卫俊杰<sup>1a,2</sup>,邱俊杰<sup>1a,3</sup>,左昕昕<sup>1a,1b,1c</sup>,靳建辉<sup>1a,1b,1c<sup>*</sup></sup> 滑坡体成土作用早期影响生物有效磷(Bio-P)含量的主要因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3 生物有效磷(Bio-P)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关系到植物的生长态势和生产力水平,在土壤发育和生态系统功能调控中发挥核心作用。其释放、吸收及固定过程受到母岩类型、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和降水状况)、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酶促作用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制约。然而,这些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成土早期Bio-P循环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本研究选取了川西地区14个年龄为5~30 a的滑坡堆积体,通过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母质特性及气候条件对Bio-P含量的影响,旨在探究成土早期影响Bio-P浓度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滑坡堆积体土体Bio-P的含量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大渡河泸定段与岷江上游地区的Bio-P浓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U=48, p=0.0012),前者质量浓度区间为41.18~60.02 mg•kg<sup>-1</sup>,显著高于后者的27.88~44.19 mg•kg<sup>-1</sup>。(2)在影响Bio-P含量变异的诸多因素中,气候、母质及微生物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气候条件在土壤磷循环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解释度达到57%。温度是决定Bio-P浓度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权重为0.24。温度不仅直接通过调控土壤中磷的化学过程(涵盖溶解、吸附与沉淀等)影响Bio-P含量,还间接通过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发挥作用,且其直接效应值0.49明显高于间接效应值0.30。(3)在生态系统管理与恢复实践中,应将温度调控作为成土早期调控土壤Bio-P浓度的基本策略。本研究成果可为土壤恢复和制定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781 790 2925650 何晓丽<sup>1</sup>,何俊波<sup>2,3</sup>,吴艳宏<sup>2<sup>*</sup></sup> 泥石流透过型拦砂坝群结构优化设计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4 泥石流常采用拦砂坝坝群布局工程措施。如何达到泥石流拦砂坝群,尤其是透过型拦砂坝群在多级拦截下的最优协同作用,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本文选择司地沟为研究区,在无人机数据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以透过型拦砂坝群的重要设计参数开口比作为主要研究参数,采用基于改进MacCormack-TVD有限差分法的Massflow软件对开口比L为1、2、3的梳齿坝群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泥石流在不同L条件下的泥深、流速及堆积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频率为1%时,泥石流运动至沟口的最大泥深为11.4 m,最大流速为16.50 m•s<sup>-1</sup>,在沟口形成堆积面积为35.86&#215;10<sup>4</sup> m<sup>2</sup>的堆积扇。(2)拦砂坝群可有效拦截泥石流物质量,最大泥深出现在坝前,泥石流运动时长随开口比增加而减小,开口比为1时泥石流运动至3号坝址处的时间有效延长了100 s。(3)坝前后流速随开口比L增加而增加,坝前拦截物质量随开口宽度增大而减小; 随L增大,1号坝功能由拦截向排导转变,2号坝拦截效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主要拦截物质由1、2号坝向2、3号坝转变,L=3为研究区拦砂坝群最佳开口比。本文针对泥石流透过型拦砂坝群结构优化设计的关键参数,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系统探讨透过型拦砂坝群设计中关键参数的影响机理及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实际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791 804 7608426 刘兆旭<sup>1,2</sup>,任锦程<sup>2</sup>,赵艳青<sup>3</sup>,苏鹏程<sup>1,2<sup>*</sup></sup>,汪 洋<sup>2</sup>,龚 旭<sup>2,4</sup> 基于数值模拟的泥石流拦挡坝群布局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5 在工程实践中,常采用拦挡坝群协同布局防治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翻越首坝后,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显著变化,次级坝体的受力状况以及整体的防治效果,均会受到坝体间距和坝体结构的重要影响。前期研究关注单一坝体,对坝群间距如何影响坝体承载模式及防治效果尚缺乏认识。本文基于野外实地勘察,利用ANSYS-Fluent的流固耦合模型,模拟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多级拦挡坝的不同间距、坝型与坝体应力之间的关联。结合 RAMMS的Voellmy流变模型,对二郎山后山泥石流进行了多级拦挡坝设立间距的模拟分析。从坝体静力和防治效果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坝体间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库过流达到稳定流动状态后,泥石流浆体的总压力呈现出上小下大的层状分布特征。(2)与拱形坝相比,矩形坝所产生的应力和位移相对较小。首道坝体所承受的应力和位移均小于次级坝体。(3)设立两级拦挡坝对泥石流运动起到明显的调控作用。随着两级坝体间距不断扩大,拦挡坝所受位移与应力发生波动。当间距80 m时,两级拦挡坝的应力与位移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不利间隔。(4)随着坝体间距增加, 泥石流最大堆积高度与流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5)当二郎山坡面泥石流拦挡坝的设立间隔为 40 m、100 m、120 m 时,防护效果较为理想。研究结果对多级泥石流拦挡坝的优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05 815 5762462 王 浩<sup>1</sup>,张金涛<sup>1</sup>,代 林<sup>1</sup>,王全才<sup>2</sup>,王继华<sup>3</sup> 密度及粒径差异对冰岩碎屑流分选模式及冲击力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6 冰岩碎屑流在运动过程中,因岩石颗粒和冰颗粒之间存在显著的密度差异,产生颗粒分选现象,影响其流动特性和冲击效应,最终改变冰岩碎屑流的致灾性。前期研究多采取室内实验研究的方法,检验单一颗粒性质对颗粒分选的影响,并没有考虑颗粒粒径差异和密度差异对冰岩碎屑流颗粒分选的综合影响。本文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探究冰岩碎屑流在岩石和冰的粒径及密度差异下的运动过程。由于冰岩碎屑流物质组成的复杂性,本研究假设岩石和冰均为单一、均匀粒径,简化岩石和冰的粒径级配,仅考虑岩石与冰之间的粒径比,分析岩-冰粒径比对颗粒分选模式及冲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岩石和冰的粒径差异能够显著改变颗粒分选模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分选模式:大颗粒冰-小颗粒岩石的上层冰-下层岩、前方冰-后方岩模式,以及小颗粒冰-大颗粒岩石的上层岩-下层冰、前方岩-后方冰模式。(2)粒径差异与颗粒的分选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即粒径差异越大,分选程度越高。(3)颗粒分选模式显著影响冰岩碎屑流的冲击力。具体而言,上层冰-下层岩、前方冰-后方岩模式对挡板的冲击力小于上层岩-下层冰、前方岩-后方冰模式,且上层冰-下层岩、前方冰-后方岩的分选模式导致能量耗散更大。本研究可以为揭示冰岩碎屑流的颗粒分选机制及冰岩碎屑流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16 826 4500504 杨钧凯<sup>1</sup>,姜元俊<sup>2<sup>*</sup></sup>,阿比尔的<sup>1</sup>,朱元甲<sup>2</sup>,刘宇桐<sup>1</sup> 喀斯特地区棕榈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7 棕榈树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的优势树种。关于棕榈根系固土的力学特性尚不明确。本文以棕榈根系为研究对象,将根系分为2~3 mm、3~4 mm、4~5 mm三个径级,采用TZY-1型土工合成材料综合测定仪在4种垂直荷载下对棕榈根-土复合体进行直剪试验,探讨不同含根量(2根、4根、9根、16根)和布根角度(0°、30°、60°、90°)下根-土复合体的抗剪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素土,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增加,增幅为0.4%~26%,且抗剪强度整体随着含根量和布根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根量从9根增加到16根时,增幅减小。当根系与剪切面的夹角趋于90°时,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最大。(2)抗剪强度比F值随含根量和布根角度的增大分别增加23%和13.1%,且低荷载下的根系有更好的抵抗剪切破坏能力。(3)不同根系含量和分布角度分别使根-土复合体粘聚力增加0.64~2.79 kPa和0.23~1.99 kPa,同比素土提高了2.6%~34%。根系加筋主要是通过提高附加粘聚力进而增强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对内摩擦角的影响并不显著。本研究成果可为棕榈根系固土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技术支撑,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27 837 6228807 廖拉拉,唐丽霞<sup>*</sup>,吴文丽,阮仕航,王子杰 西藏极高海拔生态移民生计韧性测度及其群体差异:基于森布日案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8 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显著改善了西藏牧户移民的居住环境,但生存环境剧变带来的压力可能对其生计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以西藏最大的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集中安置点——森布日移民安置点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收集搬迁牧户生计信息,结合博弈论组合赋权定量评估搬迁安置牧户生计韧性水平; 并基于两步聚类法划分移民牧户群体,解析其生计韧性差异。结果表明:(1)森布日安置牧户生计韧性平均值为2.93,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平均得分为1.29、0.77和0.86。总体生计韧性水平相对偏低,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2)不同乡镇生计韧性存在差异。嘎措乡牧户生计韧性得分最高(2.99),其次是措折羌玛乡(2.97)和强玛镇(2.96),俄久乡得分最低(2.75)。(3)样本牧户可分为青年知识型女性户主群体、资源受限型男性户主群体、富裕带动型男性户主群体三类群体。其中,富裕带动型男性户主群体的平均生计韧性水平最高(3.50),青年知识型女性户主群体牧户次之(3.30),资源受限型男性户主群体最低(2.43)。(4)生计差异性主要源自缓冲能力的不同。未来宜增强资源受限型男性户主群体经济资本与技能,激发青年知识型女性户主群体社区治理潜能,发挥富裕带动型男性户主群体示范效应,从而整体提升牧户生计韧性。本研究揭示了西藏极高海拔生态移民不同群体间的生计韧性差异及其成因,所采用的多维度评估方法和群体划分思路可为高海拔及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安置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38 852 3610595 欧阳进一<sup>1,3</sup>,张继飞<sup>1,2,3<sup>*</sup> </sup> 山区县域老年人口与养老服务设施协调度分析及优化调控策略——以南平邵武市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9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合理规划与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成为推动积极老龄化的关键环节。前期研究多聚焦于全国或经济发达地区,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域关注较少。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类地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设施空间布局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南平邵武市作为案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县域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以及二者之间的空间协调性,提出山区县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和调控的建议。结果表明:(1)邵武市整体已进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呈中心多—外围少的非平衡格局。(2)全域视角下,老年人口需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供需协调度存在空间错配和城乡差距问题; 乡镇街道尺度下,二者的供需协调度呈现由边缘乡镇向中心城区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体现了经济欠发达山区县域区别于中、宏观区域的特殊性。(3)本研究从政策引导、城乡协调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针对山区县域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优化调控策略:明确县、镇、乡政府责任,提升养老服务设施质量; 构建层级化布局模式,规划调整设施点选址; 关注家庭养老老年人身心健康,推动制度组织、社会力量和社区村委三方协作。本研究可丰富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空间尺度,为构建面向地方实践的理论总结充实案例,也可为类似县域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与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53 864 3858884 陈 香<sup>a</sup>,林李月<sup>a,b,c<sup>*</sup></sup>,柯文前<sup>a,c</sup> “经济-绿色-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交互关系——基于四川省21个市州数据的实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0 经济水平、绿色发展和环境状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受数据与方法限制,前期研究主要关注经济、绿色发展、环境之间的两两关系,对三者之间的互馈机制和因果联系研究仍较薄弱,尚未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反映经济-绿色-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统一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基于2000—2021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水平、绿色发展和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测度经济水平、绿色发展、环境状况的耦合协调程度,并揭示三个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经济水平、绿色发展和环境状况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较好,其耦合协调性平缓上升,逐步向更高级的协调发展阶段迈进,并且与经济水平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绿色发展和环境状况的改善。(2)经济水平、绿色发展、环境状况之间因果关系与双向互动关系显著,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且三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增强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65 879 4160471 杨桂红,彭 立<sup>*</sup>,张慧娟,张馨月 城市化背景下中国PM<sub>2.5</sub>时空变化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1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是城市PM<sub>2.5</sub>污染的主要因素。分析城市化对PM<sub>2.5</sub>污染的影响,掌握PM<sub>2.5</sub>污染演变规律,对于控制PM<sub>2.5</sub>污染,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然而,以往城市PM<sub>2.5</sub>污染研究多依赖地面监测点PM<sub>2.5</sub>数据,且未能有效排除PM<sub>2.5</sub>中自然源(如扬尘、海盐等)对城市污染的独立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气溶胶垂直厚度、 GEOS-Chem模拟值以及地面监测值,通过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反演了1998—2017年中国PM<sub>2.5</sub>污染和人为排放PM<sub>2.5</sub>(排除扬尘、海盐影响)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二者的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基于GTWR的PM<sub>2.5</sub>模拟精度为87.94%,比GEOS-Chem模型模拟精度高7.80%。(2)中国PM<sub>2.5</sub>污染空间分布呈倒“T”形态,纵横交界处华北平原污染最为严重; 人为排放PM<sub>2.5</sub>呈“胡焕庸线”分布格局,虽整体上升但具有阶段性波动趋势。(3)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为排放PM<sub>2.5</sub>污染呈显著正相关(R=0.66)。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率为0~40%)城市的PM<sub>2.5</sub>污染处于最低水平; 中城市化(40%~60%)的PM<sub>2.5</sub>平均质量浓度为(27.49&#177;8.95)μg•m<sup>-3</sup>,是低城市化的5.92倍; 高城市化(60%~80%)的PM<sub>2.5</sub>质量浓度均值为(34.40&#177;7.71)μg•m<sup>-3</sup>,比中城市化城市高出25.14%,是低城市化的7.41倍; 北京、上海、天津的人口城市化率最高,处于80%~100%,PM<sub>2.5</sub>平均质量浓度为(61.60&#177;10.15)μg•m<sup>-3</sup>,比高城市化城市高出79.07%,是中城市化城市的2.24倍,是低城市化城市的13.28倍。本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相关依据。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80 894 8604843 王桂林 西藏高原雪崩灾害的地形约束与地貌分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2 地形地貌是雪崩灾害发育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是雪崩灾害判识的基础。西藏高原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与中国其他高山存在差异性,导致其雪崩分类与机制不同。本研究基于西藏高原近10年来发生的122次雪崩灾害的编目数据,采用遥感分析、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区域地貌演化历史的研究,系统总结了西藏高原雪崩灾害的时空发育规律。研究发现:(1)雪崩空间上集中在喜马拉雅和念青唐古拉山区的公路路段,时间上特别集中于2—4月份。(2)海拔高度、凹槽地貌和流域位置约束着雪崩灾害的规模与成灾位置。雪崩集中形成于海拔4000~4600 m 的高海拔山区,不同的凹槽地貌控制着雪崩灾害的发育,流域的中上游地貌与气候的交织作用促进了雪崩的发育。(3)结合区域的地貌演化规律,雪崩灾害可划分为冰斗型雪崩、夷平面型雪崩和沟头凹槽型雪崩,这一分类系统奠定了今后雪崩灾害判识的基础。本研究对西藏高原的雪崩灾害的认识、判识与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895 902 6711851 丁海涛<sup>1,3</sup>,陈宁生<sup>2,3<sup>*</sup></sup>,吴铭洋<sup>3</sup>,张馨月<sup>4</sup> 蚕桑产业是推动贵州石漠化治理的新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3 2024年12月20 00:00 2024年第6期 903 904 564158 崔俊芳<sup>1</sup>,张信宝<sup>1</sup>,邢 丹<sup>2</sup>,彭 韬<sup>3</sup>,郑 静<sup>1</sup>,唐家良<sup>1</sup>,赵爱春<sup>3</sup>